当前位置:首页  /  美容生活  /  中国千年余卫平(德化中国千年白瓷陶瓷)

中国千年余卫平(德化中国千年白瓷陶瓷)

分类:美容生活 31
“中国白”(Blanc de Chine),是欧洲人对中国德化白瓷的美称
在这个因瓷而名、名窑林立的古老国度,德化白瓷何以惊艳了欧洲?洁白似雪,温润如玉,坚密细腻,素雅中,潜藏着安静而神秘的力量
白,是“无中生有”,让想象可以驰骋无疆
当它被匠人赋予仙佛造像,不只是具备了神性,还淋漓尽致地呈现与诠释了东方艺术的含蓄包容之美
窑火冉冉,千年不熄
这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抹绝色
尾林窑址出土的宋代窑具落日熔金,山林寂静
我的脚下,泥土、杂草、枯叶里,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碎瓷片,一路沿山势蜿蜒了百余米
位于三班镇的尾林-内坂窑这片几乎与山林融为一体的狭长地带,竟埋藏着龙窑、分室龙窑、阶级窑、横室阶级窑等4条形式不一的窑炉,年代纵贯宋元明清,一部浓缩的德化陶瓷史
顺坡而上,瓷片间发出吱吱嘎嘎的摩擦声,仿佛是历史悠扬的回音
每一眼,每一步,都是历史
晚照,透过枝桠,投下细碎斑驳的光影
岁月无声,流转千年
这里便是位于三班镇的尾林-内坂窑
2021年7月,该窑址与破寨山南坡的屈斗宫窑址,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这两处窑址是德化陶瓷绵亘3700多年的灿烂缩影
尾林-内坂窑的沉淀池早在夏商时代,跳动的窑火就照亮了山城的天空
这只出土于辽田尖古窑址的陶兽,就是来自时间的深处
辽田尖古窑址出土的陶兽,便是3700多年前的遗存(宋元德化窑展示馆藏)它作匍匐状,外凹内凸的圆点,在首、颈、腹、背上,形成柔和优美的曲线,拙朴可爱
望着它,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双沾满陶泥的手,还有映照着火光的脸庞和胸膛
星星窑火,可以燎原
全县境内,窑场遍布,至今发现的古窑址就有239处之多,时间跨度上,涵盖了从青铜时代到民国的数千年岁月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德化之为瓷都,是上苍的垂顾
尾林窑址分布范围及窑炉遗迹位置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区,峰峦叠嶂,森林蓊郁,溪流密布
这也许并不利于种田产粮,却是制瓷的理想自然条件
群山中,蕴藏着陶土、高岭土、瓷石、石灰石、紫砂矿、长石、叶蜡石、硅石等丰富的矿产
与连紫华探访尾林窑林海里,丰富的林木资源,特别是富含油性的马尾松,是烧制陶瓷的绝佳燃料
而以浐溪、涌溪、大樟溪、小尤溪等为主的溪流,流域广,落差大,水质好,是制作优质瓷器及瓷器规模化生产充足的动力保证
人、泥与火,共同书写了传奇
宋元德化窑展示馆还原当时烧窑的情形以“中国白”著称于世的德化陶瓷,在成名前,曾经历了漫长的年岁
新石器时代,居住于此的人类先民就开始制作硬陶和印纹陶
商周时,出现了原始青瓷,前述的陶兽便是那时的遗存
魏晋以来,衣冠南渡,中原的移民带来了北方的制瓷技术与中原文化
迨至隋唐,是“南青北白”(指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的天下,也深刻影响了德化陶瓷
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展示图晚唐五代时,德化窑已能用本地产的高岭土烧制出精美的青瓷
陶瓷烧制工艺研究家颜化彩(公元864—933年)还编纂了世上首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并绘制了世界首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
足见,在德化,陶瓷烧制技术已日臻成熟,制瓷业亦初具规模
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展示区域入宋后,审美主流崇尚简洁素雅、温婉含蓄,德化窑青白瓷和白瓷遂大行其道,尤其是白瓷,可与北方的定窑白瓷媲美,被誉为“南白定”
器型颇为多元,有碗、盘、碟、洗、瓶、盒、罐、壶等生活用器及军持、香炉等宗教用器
装饰技法亦是多姿多彩,常见的有刻花、划花、印花等,明时还有模印、堆贴、捏塑、浮雕、透雕、彩绘等工艺
清代梅花瓶使用堆贴、捏塑浮雕技法创作德化窑,自此渐渐崭露头角
屈斗宫窑、碗坪仑窑等,皆是这一时期的名窑
位于德化县城的屈斗宫古窑址1275年,马可·波罗来华游历时,曾在游记中记述了德化印象:“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足见,宋元之际德化陶瓷已是蜚声海外
屈斗宫古窑址也正是这座被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的泉州,海洋贸易繁盛,在一派“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中成为公元10至14世纪“东方第一大港”
即便是后来泉州港的没落,漳州月港、福州港、厦门港也相继崛起,轮番坐镇
地处闽中的德化,占尽地利之便,将瓷器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长盛不衰
如今,在东南亚、西亚及非洲东海岸等世界多地的港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宋元时期德化窑瓷器,充分展现了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展出的各类器型可以说,德化白瓷在宋元时崛起,与窑炉的改进、创新密不可分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德化瓷匠林炳利用有坡度的山地,将多个窑炉沿地势串联起来,大大提高了热能利用率,该窑型被称为“龙窑”
屈斗宫古窑址的分室龙窑后人感念其功德,将他尊为“窑坊公”,并建祖龙宫奉祀
龙窑建造技术还被日本制瓷人加藤四郎带回国,影响深远,林炳在日本也被尊奉为“陶祖神”
到了元代,屈斗宫窑的窑工将窑改造成鸡笼窑,亦称分室龙窑,乃世界首创
元·“丁未年”款匣钵底这种窑炉可用倒焰氧化烧成,后传至粤、赣等地
明代,鸡笼窑又经改进变成阶级窑,再度领跑世界
如今,历经404个春秋洗礼的月记窑,窑火依旧冉冉不熄,且历久弥新
至今仍在使用的月记窑而德化窑的烧制技术也因主要采用柴油、天然气、水煤气、电力等能源,不断提升、突破烧制工艺,续写德化陶瓷的新篇
清 观音 苏学金(博及渔人)作(苏清河陶瓷艺术馆藏)经历宋元的“茁壮成长”,至明代,德化窑的白瓷烧制技艺已是炉火纯青
一些陶瓷著述中,常常把德化白瓷与一些名窑的白瓷作类比,如“建之粉定”(定窑白瓷)“类永、宣之甜白”(景德镇窑白瓷)等
如此类比,未免有“蹭热度”之嫌
《古兽香炉》 德化瓷塑(苏清河陶瓷艺术馆藏)事实上,德化白瓷有其独一无二的白——既有“象牙白”“鹅绒白”的尊贵,亦有“猪油白”“葱根白”的平凡
所以,德化白瓷乃福建白瓷的顶流IP,称为“白建”“建白瓷”,与闽北地区的“黑建”(建窑黑釉瓷)交相辉映
独一无二的德化白瓷真正把德化白瓷推向世界艺术殿堂、让“建白”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白”非“瓷圣”——何朝宗(公元1522—1600年)莫属
何朝宗一改当时宗教雕塑清一色的大体量、大规模,使之可供案台陈设
而且,不同于群体创作的大型宗教雕塑,从取材、构思到创作全过程均独立完成,实现了宗教雕塑艺术由从属宗教、政治到独立自主的飞跃,也推动了佛教世俗化、民族化的进程
德化白釉渡海观音立像“何朝宗印”款何朝宗博采众长,吸取泥塑、木雕和石雕造像等各种技法,高度结合瓷土的特性,将传统雕塑之“传神写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还“内外兼顾”,除了以简洁清晰的线条刻画人物服饰、衣纹外,还通过细腻传神地刻画眉眼、神情,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形神兼备
白瓷与宗教造像的完美结合,将瓷泥之白演绎到极致,而洁白的色调,也进一步增强了造像典雅圣洁的精神色彩,令观者心尘荡尽,复归宁静
明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 “何朝宗制”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何朝宗的传世之作,多见观音、达摩、罗汉、文昌帝君等宗教人物,如《渡海观音》《渡海达摩》皆是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令西方人叹服不已,并由此发明了“中国白”一词
倾心于“中国白”,欧洲曾掀起了仿制之风
德国麦森皇家瓷厂率先仿制成功,英国、法国、丹麦等也都纷纷效仿,德化白瓷是当之无愧的“欧洲白瓷之母”
德国麦森皇家瓷厂仿制的中国瓷器(图片来源:网络)“中国瓷器不仅在装饰方面,而且在造型方面,依然是欧洲的典范,像我们从麦森瓷(Meissen,创于1710年的德国瓷器品牌)所看到的那样,它的模特儿就来自中国”(《欧洲瓷器史》)
直到今天,德化白瓷还是大英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及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宠儿”
德化白瓷被选为2017年厦门金砖峰会国礼瓷明代何朝宗开创的“何派”艺术,无疑是德化白瓷的艺术高峰,也是历代无数瓷塑家争相学习、模仿的经典
何朝春,作品风格与胞兄何朝宗同出一脉,精雕细刻,一丝不苟
瓷雕佛像线条优美,形态逼真,就精致程度而言,略胜何朝宗一筹
明晚期 德化窑白釉童子拜观音造像 何朝春 作(图片来源:网络)与何氏兄弟大致同时代的还有张寿山,作品风格与何大致相近
其作曾在17世纪销往欧洲,被藏家视作珍品
除何氏外,林氏、颜氏、许氏、苏氏等著名制瓷世家,代代相承,携手铸就了“中国白”的辉煌时代
这些制瓷世家中,近代陶瓷名家苏学金、许友义进一步承袭、发展了“何派”艺术
《韦陀》 德化瓷塑 明代(苏清河陶瓷艺术馆藏)苏学金(公元1869—1919年),名光铨,号蕴玉、博及渔人
他自幼随父学艺,尤嗜瓷雕,广采博取历代瓷雕工艺与艺术风格,深入“何派”艺术之堂奥,仿何之作,惟妙惟肖
他也追求创新,“渔翁”“麻姑鹿”“达摩悟道”等作,极富生活情趣
他还创立了“蕴玉”品牌,产品远销海内外
《罗汉》 德化瓷塑 苏学金 作(苏清河陶瓷艺术馆藏)许友义(公元1887—1940年),生于“山湖祖”派雕塑世家
他吸纳木雕和泥塑造型之长,融合“何派”艺术,局部精雕细刻与人物主体的饱满洗练相得益彰,线条洒脱飘逸,开脸圆中有方,并首创了活动瓷链、捏塑珠串等新技法,成为德化瓷雕艺术新流派
《文殊菩萨》 德化瓷塑 许友义 作许兴泰(1941—2006)的瓷雕作品,把形象美、气质美、工艺美有机融合,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栩栩如生
1981年,34cm“坐莲十八手观音”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1990年,36cm“坐岩观音”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并参加全国陶瓷行业质量评比会,获国家银质奖
《天女散花》 德化瓷塑 许兴泰 作苏清河(1941—2012年),师从苏勤明(1910—1969年,苏学金嗣子)
在承续德化瓷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新瓷种“莹玉红”
这是明代稀有窑变瓷“孩儿红”的变体,瓷质细腻坚实,胎釉一体,晶莹剔透,白中泛红,美如脂玉
他还以何朝宗名作为范本,领衔打造了德化县地标——巨型陶瓷《渡海观音》
《坐岩灵芝弥勒》 德化瓷塑 苏清河 作邱双炯擅长大型传统历史人物塑造,首创“陶瓷薄胎彩塑”新工艺,人物形象更鲜活,更典雅古朴,代表作有《贵妃醉酒》《贵妃出浴》等
他积极推动“以电代柴”烧制技术,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双赢
《闭月》 德化瓷塑 邱双炯 作杨剑民(1945—2012)以建白瓷作为材质,发掘传统刻花技艺,成功开发出了福建首套高级成套瓷——建白刻花45头玉卉西餐具,从而使福建进入高级成套瓷产区的行列,被列为全国特种瓷
他还致力于恢复和抢救德化窑失传、濒危的生产工艺,仿制、复制流失(国内外)、残缺的文物,创作与试产仿古、创新产品,为优化德化陶瓷品种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玉馨咖啡具》 德化瓷塑 杨剑民 作许兴泽(1947—2013)潜心钻研大型瓷雕,攻克了大型瓷雕的造型、配方和烧成三大难关,成功地烧制了1.7米立龙观音,荣获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
他大胆探索,并融入现代科技,成功研制出了具自动回水和感应滴水装置的“1.92米自回水滴水观音”大型瓷雕,获得全国第九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珍品)金杯奖
《1.72米立龙观音》 德化瓷塑 许兴泽 作苏玉峰承袭德化传统塑像风格,人物塑造强调作品的动感,尤其是对脸部神情和手足细节的精细刻画,使作品具有鲜明、独特的神韵
他创作面宽,种类繁多,创作设计从观音、如来、八仙等神佛造像到花木兰、关羽、郑成功等历史人物以及走兽飞禽,鱼虾动物和各种花卉
运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突破了薄胎衣纹表现不失俊雅的技法难关
《三结义》 德化瓷塑 苏玉峰 作《三结义》(局部)张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下,柯宏荣、陈明良、连紫华、赖礼同、许瑞峰、林建胜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长成为德化瓷雕的中坚力量
柯宏荣悉心研发特种工艺瓷、柏纹瓷、纹片瓷等多种新工艺,并娴熟运用传统捏塑、手工跳刀、手拉胚等技艺制瓷
《长相依》 德化瓷塑 柯宏荣 作(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陈明良,在传统人物雕塑和日用器设计创作上皆造诣深厚,将艺术探索、生活感悟及思想情感通过技艺赋予作品,使之呈现出崭新的文化内涵
《惠女风情》 德化瓷塑 陈明良 作连紫华,师从柯宏荣,精通陶瓷全套工艺,擅长宗教造像创作,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生活感悟融入创作,使造像更贴近生活,给人亲近、宁静之感
《释迦摩尼佛》 德化瓷塑极彩 连紫华 作赖礼同,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艺术设计专业,其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形神兼备
2013年,他整体烧制的孔子瓷塑,以2.219米的高度创造世界纪录
《立莲观音 》 德化瓷塑 赖礼同 作许瑞峰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首创无掏空、全实心的实心瓷塑,填补了世界陶瓷史的空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自在观音——心经》 德化瓷塑 许瑞峰 作林建胜以德化白瓷的艺术语言,再现壮健、自由、自信的汉风唐韵
他还孜孜探索题材创新,将德化传统瓷雕与藏传佛教有机融合
《黄财神》 德化瓷塑 林建胜 作陈桂玉完整地继承德化传统瓷塑技艺,悟性高,心灵手巧,艺术造诣深厚,尤擅于现代题材的创作
作品主题深刻,造型简练,内涵丰富多彩,简单的线条、夸张的手法、细腻的情感都作品形式上得到充分体现
《达摩》 德化瓷塑 陈桂玉 作2013年第七届福建省“争艳杯”金奖苏献忠潜心白瓷雕塑技艺30多年,打破了白瓷题材的限制,在对白瓷技法极致追求的基础上,更注重作品态度和语境的表达
他坚持把德化陶瓷艺术中的传统技艺,运用到现代艺术创作中去,让白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纸》 薄胎瓷艺作品 苏献忠 作陈明华潜心研究瓷艺44载,融合捏、切、雕、镂等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创作出独具个人特色的通花瓷艺作品,刻花纹路细腻精准、生动活泼
手法精妙、工序复杂,仿佛在洁白的德化瓷上“剪纸” “飞花”
《双龙争艳瓶》 德化瓷塑 陈明华 作窑烧千年,生生不息
这些名师大匠同十多万德化制瓷人一起,守望窑火,守望这抹绝色“中国白”
版权声明内容为拾象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在留言区留言“转载”,本平台将及时回复
未经沟通同意的转载一律视为抄袭,将被举报
中国千年余卫平(德化中国千年白瓷陶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猜你喜欢

全部评论(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