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容百科  /  旧城江滨会客厅斑驳城市(江滨丽水防洪堤区块滨江)

旧城江滨会客厅斑驳城市(江滨丽水防洪堤区块滨江)

分类:美容百科 26
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初冬的傍晚,夕阳在南明湖面洒下金色的余晖
从大水门一路沿江滨向东前行,防洪堤和绿道并驾齐驱,一直向好溪延伸;散步、慢跑的人群渐渐多了起来,湖面几艘游艇驶过泛起层层金色浪花,轮滑少年们在运动场上绕圈训练……置身江滨,一幅风景长廊的画卷徐徐展开
2006年10月,开潭电站下闸蓄水,在瓯江干流城区段形成了5.6平方公里的南明湖,一条滨江景观带也随着防洪堤孕育而生
这个由5.6平方公里的湖面、20公里的堤防、57万平方米的滨江绿化景观以及古城、枇杷屿两个湖心岛等组成的城市风景区,西起小水门,沿瓯江大溪向东延伸,在丽水市区轮廓上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滨江区块从昔日斑驳旧城变成了丽水这座生态之城不可或缺的绿色生活休闲之地,拥有丽水“外滩”之称的江滨,是怎样炼成的?旧城“锈”迹斑斑从万象山脚到大洋路,位于市区江滨区块的旧城区,曾是丽水的繁华之地,然而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基础设施落后的弊端日益突显,道路不畅、房屋破旧、污水难排……江滨旧城区面临众多尴尬
十几年前,每天上下班,市民林培杰驾车最不愿走的就是旧城区的一段解放街了,这也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的场景
“每天上下班高峰时,路上堵满了各种车辆,车子前进的速度就像蜗牛在爬,耳边充斥着各种喇叭声
”无奈,是林培杰当年最大的感受
“不走这条路又不行,从我家到单位除了走解放街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城市在江滨旧城区的交通严重不畅
在这里,市区新建或计划建设的大猷街、囿山路、大众街、江滨路等都受阻成为了“断头路”
江滨旧城,不但阻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也影响着旧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几十年来,这片地区基本就没什么改变
”在黄家弄住了半个多世纪的陆家勇回忆说,“大概是2007年的时候,弄里一户人家的房子发生火灾,结果消防队员赶到后,却发现小弄太窄,消防车根本开不进去,一幢房子都烧没了
”因为缺乏排污管网,旧城区内的许多居民一直用不上抽水马桶,每天清晨都要拎着马桶到公厕清倒
相关部门在2007年一次对江滨区块进行的调查显示,这一区块内80%的房屋建造于解放前后,年代久远、低矮破旧、布局零乱、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还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居民对行路难、入厕难、排污难等问题反响强烈
“锈”区美丽蜕变2009年1月,市区江滨旧城区一幢幢老房子的泥墙轰然倒下,墙边的废墟上,码堆起了拆除旧房留下的一些黑色瓦片和青砖
江滨旧城综合改造就此拉开帷幕,居住在江滨区块的人们也开始有了期待
“签约后不久,我们就搬到这边来了
现在的房子宽敞明亮,周围环境又好,设施也齐全,住得比以前舒服多了
”朱建龙原来的房子在江滨区块的一条小弄内,只有60多平方米,不但出入不便,还阴暗潮湿,现在住在银苑小区9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里,晚饭后去防洪堤上散步成为他每天雷打不动的行程
通过江滨旧城改造,众多拆迁户都已换购新居,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他们曾经居住的老城区,则酝酿着破蛹成蝶般的蜕变
2001年防洪堤开建,2006年1月紫金大桥正式通车,2009年应星楼重建完成,2011年少年宫正式投入使用,2015年丽水市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时间倏忽而过,南明湖畔的江滨景观变得越来越完善
作为城市的会客厅,在江滨区块上,一幢幢高端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公共设施纷至沓来,一座新区正向人们款款走来
“以前我是住在小水门那边,原先的老房子都是木制结构、泥瓦房,下大雨就会漏水
2008年政府规划要拆迁,就同意拆迁,直接签了协议
”80后的张楠军从小在小水门长大,如今,他不仅拥有一套安置房,大前年还在绿城望京园买了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
“一来对这里有感情,二来觉得江滨的环境好
现在防洪堤边上的夜景特别好,每天在阳台上坐坐看看夜景,这才是生活
”江滨区块通过旧城改造,建成为一个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的城市新区,与南明湖及防洪堤内侧景观带相互映衬
不仅如此,城市交通压力也得到有效缓解,36米宽的大猷街从括苍路直通水东大桥附近的丽青路,承担起东西走向城市交通性干道的重任
同时,24米宽的囿山路、江滨路横贯东西,与南北向的城市街道纵横交错,共同组成了北城南侧较为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
留住城市记忆沿防洪堤一路伸展的江滨景观带,古城墙保护区、城市意象雕塑群等流露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承载着处州千年历史的应星楼,静静高耸在水波荡漾的南明湖畔,浑然天成,古色古香……在江滨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一脉相承,江滨景观带不仅成为新兴的城市生活带,还是保存城市基因、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带
位于中山街最南端的大水门,在南明湖形成之时也进行了修葺,是丽水老城门中唯一保留的古城门
曾经的水路运输必经之处,大水门退去了往日的热闹,多了一份闲适,成了滨江景观带的一部分
前不久,处州府城作为2019丽水摄影节的活动展区之一,对外开放,一排江南徽派建筑在人们的面前铺陈开来
“以前这用大石头搭建起的城墙有很多缝,我们小时候就会踩着缝隙爬上城墙玩
当时,行春门是作为丽水城的出入口使用的
行春门有两个大小城门,有时候太迟了,连小城门都关了,我们只能爬城进出
”家住江滨小区的陈建英,自处州府城开放之后,他每天都会到这里来走一走
指着已修复完毕的行春门,陈建英说,“如今行春门又回来了,儿时的记忆也越发清晰了
”一条城市飘带说到南明湖畔冉冉升起的江滨新城区,就不得不提拉起丽水城区框架延展生长的防洪堤
“防洪堤不仅仅是‘防洪’
”原丽水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徐荣华曾参加丽水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他见证了瓯江边防洪堤从无到有的过程,“防洪堤最初的设计方案功能单一,就是一条堤坝
后经过水利专家深入研究,认为城市防洪工程除基本的防洪功能外,还要为城市景观、城市开发建设留足空间
可以说,正是当初富有远见的理念,才有了如今焕然一新的滨江景观带
”随后,由于丽水的山洪具有峰高量大、持续时间却又不长的特点,一条滨江景观带也随着防洪堤孕育而生,它以瓯江为魂,历史为脉,水系为线,塑景造物
滨江景观带的古城墙保护区、城市意象区、滨水公园区、生态景观区、少年儿童活动区这五大功能区块使防洪堤的公共空间和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成为具有丽水特色的“绿色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
在江滨景观带上,紫金大桥、括苍南路、小水门大桥及南岸连接线等工程的建设,则让中心城市成功跨过瓯江,水阁、富岭等区块相继纳入城区版图
“以前,我们村就是个偏僻的郊区农村
从家里到城里,要穿过小水门大桥,绕过南明山脚,才能到达
”短短几年间的变化,让住在南明湖南侧富岭街道牛岭头村的付子龙激动不已
“现在从紫金大桥的桥头走到我家,总共只有几百米的距离
”家和城区紧紧连在了一起,生活也是如此
2006年下半年,由于环城南路的建设,付子龙的旧房子被拆迁,他们一家搬进了宽敞的新居,新房正朝着开潭电站蓄水形成的南明湖,这让付子龙又有了新想法:“我们家位置这么好,吃饭的同时还能欣赏美丽的南明湖风光,所以我就在自家房子搞起了餐饮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沈隽
旧城江滨会客厅斑驳城市(江滨丽水防洪堤区块滨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