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容项目  /  见过手艺民间(手艺见过民间图为苇席)

见过手艺民间(手艺见过民间图为苇席)

分类:美容项目 34
时代在向前,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很多老手艺已经或正在淡出我们的视线
老手艺寄托着一代人的情怀,虽然我们现在很难亲眼见到它,但我们对它的怀恋,就像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散发出迷人的醇香
“城乡扫描”这里辑录的10种老手艺,现在就很难见到了
图1:编织草鞋
现在估计没有人再穿草鞋了吧?你见过还有人穿草鞋吗?(图片来自东方IC)棺材,在不同心态的人眼里,看法不同
有人视它为不祥之物,看见就害怕;有人视它为吉祥之物,看见后喊上一句“见棺发财”,是好运来的标志
手工制作棺材这门老手艺已经没有了
一是很多地方实行火葬,用不上棺材;二是即使农村还有的地方土葬,但大多是机器加工的成品棺材
像这样依据主家人的要求,雕花棺材,已经不见了
图为广西柳州市柳江县村民制作雕有祥龙等图案的棺材
(图片来自东方IC)铁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他们以铁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来养家糊口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铁匠这一职业极其重要,农忙之前,加工农具,或将旧农具翻新,都离不开铁匠
图为安徽蚌埠的许老汉,靠打铁为生也有30多个年头,可是年轻后生无人来学习这又脏又累的打铁手艺,许老汉很担心打铁的手艺会很快失传
(图片来自东方IC)民间裁缝这门老手艺现在几乎不见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各地都少不裁缝师傅,因为那时几乎没有服装厂,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靠民间裁缝亲手制作
后来服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再也没有人穿民间手工裁缝制作的衣服了
图为安徽巢湖市居巢区烔炀镇老街一家裁缝店
随着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找裁缝师傅做衣服的只有少数老顾客,做一些老人和小孩的衣服
(图片来自东方IC)弹棉花这种老手艺,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50岁以上的人对“弹棉花”并不陌生,他们有着清晰的记忆
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
现在机器加工的棉被,轻柔保暖,因此几乎没有人再请手工艺人到家里弹棉花了
图为浙江绍兴市区一间矮小的店里,一位弹棉花的师傅在“彭、彭、彭”不停地弹着棉花
(图片来自东方IC)现在的灶具越来越先进了,连农村也使用上了煤气灶,因此,手工泥灶具几乎没有市场
手工制作泥灶的老手艺也就无人问津了
图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土城村老人王进银在家里整泥灶底
80岁老人王进银,20岁开始制作泥灶,迄今已有60年了
他是目前全市仅存的纯手工制作泥灶的手艺人
其他地方还有没有手工制作泥灶的艺人呢?(图片来自东方IC)编苇席这门老手艺现在几乎消失
编苇席看似不经风吹日晒,却是个苦力活,弯腰低头,且手指头会经常扎到苇刺,血迹斑斑
我外公曾经是做这门老手艺的
有一次我曾问外公,为什么学编苇席呢?外公说:“当年在吃不饱饭的日子里,我就是凭此独门手艺在生产队里挣得高工分,养活着一家人
”图为山东德州,一对老年夫妇重新拾起年轻时的传统老手艺编苇席
老汉正在用碌碡碾压苇子
(图片来自东方IC)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理发的
农村人通俗称他们为“剃头的”,这些剃头的都各自有自己的地盘
他们按人头收费,每年年终一次性收取
80年代后,街上理发店、美容美发屋大量涌现,光那名字就格外引人注目:顶头尚丝、一剪钟情、最高发院……因此那些民间剃头艺人的老手艺再也无人问津了
图为湖北省襄阳市,一家传统理发店,理发匠正在为顾客理发、修面、掏耳朵
(图片来自东方IC)织土布
这门老手艺,绝大部分地方已经消失多年,少数地方作为传统工艺保留着
图为2017年4月17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汪湖镇,王佃英在利用老木质织布机纺织老粗布
刚开始创业时,张根芝在老家汪湖镇后苑头村把自家50平方米的小院盖上顶棚作为车间
去年,夫妻俩在汪湖镇驻地租赁了一座3层、450平方米的门市房,一层展厅,二层车间,三层作为库房
(图片来自东方IC)手工制作油纸伞这门老手艺正在消失
现在超市里卖的雨伞,越来越好看与实用了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新型的“偏心伞”,很是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图为江西省婺源县甲路村,手工艺人在制作油纸伞
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
读者朋友们,这里正在消失的10种老手艺,亲眼见过4样正常,见过7样你已老大不小了
不信,你不妨检验一下
(图片来自东方IC)
见过手艺民间(手艺见过民间图为苇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猜你喜欢

全部评论(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