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时快讯  /  虹口你不知道万寿细节最爱(虹口上海文化你不知道海派)

虹口你不知道万寿细节最爱(虹口上海文化你不知道海派)

分类:时时快讯 43
▲老明信片上的虹口街市“四川路曾经很辉煌
”一位姓李的老广东眉飞色舞地对我说
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1948年在中国银行谋了一份差使,多伦路一侧的汤公馆——即汤恩伯的公馆前面有一条逼仄的石库门弄堂,是中国银行的职工宿舍
他当时是低级职员,但也分到了一套南北通的厢房
半个世纪后,三个儿子都陆续搬出去了,他与老爱人还舍不得离开
“我们一家老小住进来的辰光我还在读书,正好抗战胜利,在虹口的十多万日本侨民准备卷起铺盖回国
中日交恶打了八年,上海人吃足了苦头,到了后期,日侨也一起吃苦头,捱到最后一两年,有些日本人真像叫花子一样,他们临行前将多余的生活用品摆在路边出售,但上海人很少对他们的东西感兴趣,大家恨死东洋人了,不睬他们
日侨一走,虹口房子的租金一下子便宜许多,因此也吸引了不少逃难回来的本地居民,好一点的花园洋房则被国民党的军政要员瓜分了
白崇禧就住在汤恩伯的旁边,他的公馆现在是411医院的一部分
孔祥熙的公馆在拐角上,外墙面至今还可以看到漂亮的马赛克和门洞,现在造房子的老师傅恐怕是做不出来了
”后来我与太太像小偷一样潜入里面看个究竟,被一老太太发现,看我手里端着相机,以为是区里的干部来调查居民住房情况,很客气地将我们引进去,随便拍
▲日本投降后,放下屠刀的日本军人等待坐船回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虹口区,已经成为华洋杂处、五方集聚的国际社区,除日本侨民之外,还有大量来自印度、白俄、朝鲜及伊斯兰国家的人,当时上海最繁华的地段是公共租界,虹口作为越界筑路的区域,不少土著和外省移民将它当作安身之所
加之市政当局对这一地段的管理比较松弛,许多在新文化运动中处于第一线的文化先驱及受此影响的进步青年也将此作为栖身或避难所
最有影响的事件就是虹口接纳了被纳粹德国赶出来并在海上漂了几个月的一批犹太难民
▲在虹口的犹太难民▲虹口东大名路的酒吧后来我还知道,虹口区是上海现存外来宗教建筑最集中的区域,至今还保存着一座锡克教教堂,同时也是洋房风格最多样化的区域
建筑学家对令人目不暇接的建筑资源惊叹不已,称其为上海西洋风格民用建筑的活化石群
也因此,虹口区有三块经上海市有关部分认定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其中提篮桥是上海最大的一块,这在其他区域是不多见的
虹口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且不说上海这座城市的命名与虹口有关(虹口下海浦之上的一片开阔地带古称“上海”,至今保存完好的下海庙可以作证),开埠以后的上海,也是以虹口为第一岸线,接纳了西方文化的进入
1850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在今天的武进路上创立了英华书馆
1881年,来自广东的商人徐润在今天的东长治路师善里设立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石印印刷机构同文书局
1887年,英国人韦廉臣在今天的长治路上创办了同文书会
两年后,这个书会又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成童画报》
然后,清末维新派杂志《新学报》在四川路仁智里创办,由秋瑾创办主编并发行的《中国女报》也在这条路的厚德里一幢石库门房子里
新思想,新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苏州河以北虹口境内这一狭长地带纵深传播
特别是建立民国以后,其势头更猛,速度更快,吸纳的自觉性体现得更加明显
上海(也是整个中国)的电影业是从虹口发轫的,1908年寒冬的一个晚上,乍浦路上的活动影戏院内却热气腾腾,上海的第一批电影观众惊奇地盯着银幕上亮起了标志着人类视觉革命的第一缕“让人活起来”的影像光芒
接下来的十年里,专门为满足广东籍居民文化消费而创办的粤东戏院、中华大戏院、上海演艺馆相继建立
到了1926年,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也在百星大戏院上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虹口也是上海大众娱乐业的发祥地
▲上世纪初的虹口街市前不久虹口区又发现了一处人文景观:天一影片公司旧址就在东横浜路上,这是邵逸夫和他的兄弟邵醉翁于1925年在此创立的
这家影业公司在抗战烽火中迁往香港,后来就成了南洋影业公司,想必大陆的观众对此不会陌生
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引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教育也是从虹口起步的
1912年,由张聿光、乌始光和刘海粟集资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也在乍浦路上开学了
丰子恺的立达中学(立达学院前身)也在武进路上创办
后来则有中华艺术大学、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野风画会、上海艺术剧社、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太阳社、大道剧社、劳动大学等文化机构纷纷在虹口安营扎寨
更早些时候,被人传为佳话的叶澄衷倾其所有兴办现代教育的故事,就在东余杭路上悄悄演绎
接下来,虹口闪烁起更加耀眼的星光
茅盾来了、鲁迅夫妇也来了,叶圣陶、郭沫若、周建人、冯雪峰、夏衍、丁玲、沈尹默、蒋光慈、王任叔等也来了,他们的扛鼎之作几乎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他们的艺术生命在此绽放出鲜艳的色彩
虹口的文脉由此变得粗壮有力,热血滚滚
一度,明星荟萃景云里(上海文化第一里),甚至出现了一幢楼里同时居住三位文化名人的“壮丽景观”
当然,后人永远不会忘记,1930年春天,中国左翼联盟在多伦路上一座清水红砖加拉毛外墙的现代主义风格小洋房内成立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革命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我们当然更不会忘记,1925年那个冰天雪地的初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东宝兴路一条小弄堂里秘密召开,为迎接国内革命第一次高潮的到来作了理论与思想准备
周恩来、宋庆龄、陈独秀、陈潭秋、张太雷、谭平山、李立三、瞿秋白、陈延年、汪寿华……都在此留下坚实的脚印
黑暗时,这里星光灿烂;严寒中,这里春花烂漫;生死间,这里热血涌动;每一棵老树愿意让每一片绿叶庄严作证,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这里酝酿着中国的大变革
▲三角地菜场是上海最早的菜场▲礼查饭店是西方文明登陆上海的码头由于历史的误会,直至今天人们谈论海派文化,还是心有余悸或者有所忌讳
其实,海派文化的形成,正说明上海有能力与北方代表城市北平有分庭抗礼的实力,其他城市如天津和广州为什么不能形成这种文化?这很值得玩味的
海派文化是对一元文化或正统文化的挑战,是自觉吸收西洋文化后,对僵化的教条的传统文化的强力挑战
大家都知道,海派文化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但还应该加上两点:善于拿来,勇于探索
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等要素在艺术领域和生活领域都有快速反应,体现了上海人的智慧和勇气
这种城市文化的特质也决定了上海这座城市在经济运作过程中,在市民的消费行为中,最早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灵活的适应性
作为上海最早接受外来文化的区域,虹口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上述电影业、娱乐业、艺术教育和图书业等在虹口的成功起步,虹口还是新式生活方法的传导与实验场所
礼查饭店首次举办交际舞活动,露天电影也是在这里首映的
所以虹口也集聚了一批演艺界明星,比如邵询美、胡蝶、项美丽、赛珍珠、阮玲玉等
在生活方式上,虹口也最早体现出上海市民勇于“头啖例汤”的胆识与追求,上海最早的西餐社和西式酒吧及广式茶馆、酒家在这里开张,最早的日本料理店也在这里星罗棋布,最早的新式浴室、美容院、按摩院在这里营业,最早的舞厅月宫舞厅也出现在四川路上……旅居上海的广东人主要聚居在虹口区一带,天潼路还因此被称作“广东街”
为适应粤商的消费特性,广东菜进入上海,由于在选料和烹饪方法都有标新立异的胆略,尤其是借鉴了西菜的一些做法与原料,给上海的餐饮业注入了一股活力
粤菜馆还特别注重就餐环境的文明程度,并最早配备空调设备和背景音乐,对上海的餐饮业起到了革新和推动作用
目前享誉沪上的新雅粤菜馆、杏花楼、珠江酒家、美心酒家等,几乎都是在当时创建的
作为海派文化的大本营,虹口今天又捡起海派文化的大旗,掸去历史的尘埃,提炼出它的核心及精华部分,并赋予它全新的内涵,体现出最能代表广泛民众的主流价值观和城市品格
近些年来,不少本土专家开始热烈地讨论海派文化,有点为海派文化正名的意思
现在基本上达成共识,所谓海派文化,实际上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上海人最能把新的东西、外来的东西吸收、创新,这就是海派文化的特点
在今天我们也要以创新精神来盘活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要凭借勇气和智慧来调整、改造、引进和创造,攀登区域经济的新高点
海派文化的价值再发现,是一篇大文章,值得一做
从文化、从商业、从旅游,都可以切入,问题是你有多少文化?没有文化,就难以游刃有余
虹口你不知道万寿细节最爱(虹口上海文化你不知道海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猜你喜欢

全部评论(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