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容生活  /  家庭生活宫里万寿更多沁着竹香(南昌万寿宫的是手艺都是)

家庭生活宫里万寿更多沁着竹香(南昌万寿宫的是手艺都是)

分类:美容生活 32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里的非遗·临川篾编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引进非遗文化业态、植入现代文旅思路的过程中,通过丰盈万寿宫非遗匠心馆内核,复活万寿宫这一重要人文地标
临川篾编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在南昌万寿宫找到了更大的舞台
  环保实用  推开朱红的大门,踏入万寿宫非遗匠心馆,迎面扑来的是临川篾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建元所创造的一个沁着竹香的世界
  展区内,“乡愁+国潮风”的混搭风格吸住了游客的脚步
展区怀旧区域内,加盖篾挂篮、洗菜沥水的篾簸箕、筛稻谷的篾筛、买菜的篾篮……件件都能唤起你久违的乡愁;少儿区挂着一块块百家姓竹牌,刻有“南昌万寿宫非遗馆”的背书,吸引孩子们扎堆挑选;女士区有篾编时尚女包,男士区则有文创竹茶具套装让男士赏玩
  “勺可以用来做什么?”“不粘锅里炒菜
”“用久了会发霉吗?”“我们用的是生长1年的竹子,去头切尾取中段,再经过多道工序,能防霉变
”  徐建元边刨蔑,边招呼生意向游客推介篾编:“清朝篾编产业在临川已成规模
竹编制品轻便透气、柔软结实、防虫易清洗,它在生活中的出场率非常高
现在大家用塑料产品多,不如竹制品更环保
”“你有多久没用竹编的包了?”“我1年前买过一个
”“谢谢你,你为非遗传承出了份力
”  作为一个手艺人,徐建元手艺好又会聊,加上契合消费心理的卖家秀,让不少游客变买家,临川篾编在非遗馆里的生意日渐兴隆
  传承创新  每天,徐建元都会来万寿宫非遗馆,他觉得在人气旺铺展示非遗手艺才能更好地宣传非遗传承的金字招牌
而与时俱进创新的背后,是以独一无二的非遗技艺作为支撑的
  一把薄薄的篾刀从青竹中间划过,随着噼噼啪啪的声响,一根根竹子被徐建元分成细细的竹篾……徐建元16岁学习篾编至今已有42年,当年一起出道的朋友们几乎都转了行
篾匠好做,难的是破篾
破篾的人,不止1万次伤到手,而且得用巧劲才能破出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篾条
徐建元自创篾编40道工序,现在一根根柔软的篾条到他手里变得格外“乖巧听话”,纵横交织,上下翻飞,姿势如舞蹈般优美……  “徐老师,这两件竹茶具一起买,能便宜点吗?”“给的都是底价
”徐建元说,“小本经营,都是手艺费,才能维持我把篾编一直做下去
”然而,为了传承这项技艺,他并不在乎这些
10年前,徐建元编了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精选了150多根桂竹,用了16000根篾丝,历时3年
白天他专心编《清明上河图》,夜晚他编竹席维持生计,忙到大年三十还在编
画中800多个人物、200多只动物……巨细无遗,生动传神
整幅作品长20.13米、宽1.1米,是目前国内最长、最大的竹编《清明上河图》
  当浙江诸暨一位企业家看中此作并开价100万元购买时,恰逢中国国家版本馆筹建时收集国内值得收藏的国家版本资源,徐建元毫不犹豫选择捐赠给国家
  在徐建元的引导下,在临川的大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并来到南昌探索更大的传承空间:“南昌万寿宫是江西文化地标,品牌响亮
入驻万寿宫,篾编非遗人气旺了、销路也旺了
非遗传承路有苦有甜,希望我找到合适的徒弟,通过传承的手艺,让蔑编不再是你我儿时的记忆,而是让更多人家庭生活里沁着竹香
”(洪观新闻记者 万晓霞)
家庭生活宫里万寿更多沁着竹香(南昌万寿宫的是手艺都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猜你喜欢